《人生七年》啟示:窮人買車,富人投資教育
來源:中國現代家庭教育網 文章作者:佚名
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:挖數(ID:washu66),作者系前BAT數據產品經理 《人生七年》這部紀錄片,被英國第4頻道電視臺評為全球50部最偉大紀錄片之一。 這部紀錄片之所以偉大,一個是前所未有的時間跨度,1964年開拍,每7年跟拍一次,一直拍到現在,主角從7歲跟拍到62歲。 一個是導演精心挑選,選了上層階級、中層階級、下層階級3個群體共14個小孩作為主角,觀察他們的人生軌跡。 一個是真實,導演去到他們家里、學校和工作的地方采訪他們最真實的一面。 紀錄片的主題是 給我一個七歲的小孩,我能告訴你他成年后的樣子 此言不假,一個人的事業、財富、家庭,會深深受到其出身和成長環境的影響。 挖數最近看了1964-1984年的4段紀錄片,感觸很深,現將片中各主角從7歲到28歲的人生軌跡梳理一番,用圖的形式展現出來,希望對大家有一些啟示。 上層階級 這個階層的小孩非常早熟,7歲就研讀商業周刊。 他們自律,興趣廣泛,從小就有機會周游列國,視野開闊。 思想深刻,無論政治、經濟都有自己的一套邏輯思考。 7歲就有清晰的學業規劃,并且都是小學中學上私立學校,然后考取頂尖大學這樣的路線。 這里節選其中3個人。 約翰 安德魯 查爾斯 中層階級 這個階層的小孩比較天真,會有探索月球、當宇航員或卡車司機這樣的職業夢想,對大學沒有很深的執念。 沒有明確的學業規劃,大都就讀于公立小學,稍努力的能考上私立中學。 這個階層已經可以負擔出國旅游的費用,因此他們眼界也較開闊。 部分人可以通過教育晉升上層階級,但會因為出身而自卑,且經常為錢所困。 并且相比上層階級的人少了許多野心,更愿意甘于平凡,比如牛津畢業的布魯斯愿意去倫敦的貧民區當一個鄉村教師。 以下節選4個人 布魯斯 尼古拉斯 皮特 尼爾 下層階級 生活在倫敦貧民區,就讀于貧民區的鄉村小學,課余愛好是打架。 不知道什么是大學 眼界不夠開闊,旅游就是去博物館或郊區爬山。 小學畢業后就沒有繼續上學,認為教育不重要。 以下節選3個人 托尼 保羅 西蒙 一系列紀錄片看下來,印象最深的是身處上層階級的約翰說的一段話 “英國當時流水線上的工人其實可以負擔子女私立學校費用的,卻寧愿把錢拿去買車,他們并沒有把教育看成跟買車一樣甚至更重要的事情” 因為眼界和自身經歷的限制,窮人即使賺到錢,也只會拿去買消耗品,而不是投資于教育,由此一代一代地循環,這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。
·上一篇文章:對快樂教育的反思: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幸福,而不是簡單的快樂
·下一篇文章: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:不能片面夸大技術的作用 要把重點放在教育本身
轉載請注明轉載網址:
http://www.022tjhj.com/news/sikao/19823213762091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