揭秘部分中國高校“大師”的分布及數量
來源:網絡 文章作者:鄭若玲
9月,又是一年開學始。每年此時,無數歷經高考磨難與“洗禮”的勝出者,陸續邁入各類高校,開啟人生新征程。所入大學,或心儀向往,或勉強接受,無論如何,大學都是一個與以往十余載求學的中小學所完全不同的特殊“場域”,是一個為社會所包圍的“象牙之塔”。 相較于中小學及其他各種社會教輔培訓機構或組織,大學散發著其獨特的魅力。大學的魅力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呢?編者采訪了不少大學知名教授、學者后,他們給出了這樣的答案,即大學的魅力包括了師資隊伍、人才培養、科學研究、社會服務、文化創新等多方面因素。為了全方位詳細地為大家解讀大學魅力構成的要素,編者特別邀請到了國內著名大學的教授、學者做客本欄目,分期分專題為大家一一展現大學的魅力。 本期,廈門大學著名教授鄭若玲將從“大學的魅力在于大師”的角度為大家展開生動的解讀,希望她的解讀能夠為正在高三的您帶去啟發和引領。在文章的末尾,編者特意為大家選取了五個不同的角度,詳細展示了國內高校中的“大師”分布狀況,敬請留意。 大學魅力展示之——大師 鄭若玲 (作者簡介:鄭若玲,江西人,現任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、博士生導師,并兼任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副主任、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。) 民國著名教育家、被譽為清華大學“終身校長”與百年清華史上“四大哲人”之一的梅貽琦先生,早在1931年12月2日的就職演講中便道出“所謂大學者,非謂有大樓之謂也,有大師之謂也”這一振聾發聵的教育名言。時至今日,這一論斷仍深為世人所推崇。 事實上,提出“大師論”的梅貽琦先生本人即是一位學嚴品高的大師。梅先生自幼飽讀詩書,是天津南開學堂首屆學生、南開學校系統創辦人張伯苓先生的得意門生,也是清華招考的首批留美公費生。1914年自美國著名科技大學伍斯特理工學院畢業回國后,即到清華擔任教學和教務長等多種職務。1931年起擔任清華大學校長,直至1962年病逝臺灣。民國時期的清華大學素有“驅逐校長”的傳統,梅先生卻能穩居校職達31年之久,成為國立大學任期最長的校長。這一歷史記錄之創造,別無他因,在于梅先生乃“中西合璧真君子”也。 執掌清華后,梅先生便遵照其“大師論”,千方百計廣攬英才,一時間,清華園大師云集,趙元任、陳寅恪、潘光旦、吳宓、金岳霖、朱自清、俞平伯、葉企孫、梁思成、葉公超、華羅庚、錢偉長、費孝通、王力等各領域之翹楚,均在梅先生掌校期間執教于斯。大師的最大特點是人格獨立、思想自由、知識豐富、文理皆通,其時,清華奉行陳寅恪先生在王國維紀念碑中所撰“自由之思想,獨立之精神”之辦學原則,施行“中西兼容、文理滲透、古今貫通”的通才教育,致清華園鐘靈毓秀、精英輩出,開創出清華歷史上的“黃金時代”。正是梅先生的雍容揖讓、清正不茍、求真務實與執著堅持,奠定了清華的校格,使清華建校不到30年便蜚聲海內外,也才有了今日之水木清華。諸多大師的存在,正是清華園散發出獨特精神魅力之源頭。 海內外任何一所大學之魅力,無一不因其擁有一批在學問、學品、思想、人格上有魅力的大師。梅貽琦、陳寅恪等大師之于清華,蔡元培、胡適等大師之于北大,張伯苓、陳省身等大師之于南開,竺可楨、錢三強等大師之于浙大,林文慶、薩本棟等大師之于廈大……便是對“大學的魅力在于大師”論斷絕佳的例證。時至當代,國內許多著名大學為莘莘學子所追慕與推崇,仍因有一批才高八斗、品學雙馨的著名專家學者,如季羨林之于北大、啟功之于北師大、程千帆之于南大、劉道玉之于武大、楊叔子之于華中科大、王元化之于華東師大、謝希德之于復旦、易中天之于廈大…… 有緣與大師、著名學者身處一校、親沐其教是一種福氣。大師或著名學者,常能以其淵博的學識、開闊的眼界、睿智的思想、寬廣的胸懷,影響一代代或受業其門或私淑其下的學子們。如:在提倡“思想自由,兼容并包”的北大,正式注冊的學生自然常可沐浴名師“春風化雨”之教導,許多游學者、考試族或周邊高校的學生,也會在所傾慕的學者課堂上旁聽“蹭課”、各有收獲;在秉承“自強不息、止于至善”的廈大,抗戰前夕臨危受命擔任校長的薩本棟先生,不僅科技成就享譽海外,而且在教學上“身先士卒”、病榻授課,工作上嚴于律己、廉潔奉公,抗戰八年廈大內遷長汀,雖慘淡經營,得蒙薩公披荊斬棘、嘔心瀝血、竭誠奉獻、以身垂范,學子們無不為之感泣,使長汀時期的廈大形成了勤奮、樸實、嚴謹、和睦的好風氣,校務蒸蒸日上,學生業績斐然,成為“南方之強”;今天的廈大,則不乏“學術超男”易中天教授的“乙醚”,許多學生正是仰慕易教授之盛名而報考廈大,每每有與易教授近距離接觸的機會,總會興奮激揚,不少學生的學術興趣與認知也因此改變,而易教授也不負學子熱望,每年給新生開設講座,給本已富有魅力的廈大增色不少,也因此吸引了更多優秀生源。 不過,因無緣與大師同處一期而間受其教,又何嘗不是福氣?大師已矣,精神永存。大師的精神與學術影響,往往與學校的歷史積淀及學術基礎熔于一冶,鍛造出學校獨特的氣質、魅力、文化與學術底蘊。學子們浸潤其間,耳濡目染,受教于無形,大師之精神得以薪盡火傳、大師之學脈得以延續承繼、大學之魅力也因此長久葆存。 當然,大師魅力不是僅僅存在于著名大學之中。任何一所大學,都有其獨特的歷史、精神與校園文化,也各有不同領域、專長、品質的學者專家。廣義的“大師”,并不僅限于有杰出學術研究或卓著社會貢獻者,許多平凡的大學教師,以其敬業的精神、認真的態度、高尚的品德、端正的學風,默默深耕于教書育人崗位,做出的業績看似無名無利,實則崇高非凡。正如“魅力”或“美麗”不僅僅存在于偉人或明星身上,“最美女教師”張麗莉、“最美媽媽”吳菊萍、“最美洗腳妹”劉麗、“最美婆婆”陳賢妹、“最美的哥”李澤勇……他們都是在最平凡的崗位上工作的最平凡的人,可誰能否認他們的行為之偉大、美德之崇高? 值得一提的是,梅貽琦先生不僅有廣為人知的“大師論”,還有一個富有教育智慧的“從游論”:“學校猶水也,師生猶魚也,其行動猶游泳也。大魚前導,小魚尾隨,是從游也。從游既久,其濡染觀摩之效,自不求而至,不為而成。”“從游論”包含的思想有三:其一,教育的價值不僅在于知識技能的傳遞,而且甚至更重要的在于為學生的品性修養、意志錘煉與情緒養成等營造氛圍、樹立榜樣,即“身教重于言教”;其二,學校良好氛圍對于人才培養與熏陶之重要性;其三,教師學識與人品即“經師”與“人師”的和諧統一、師生之間的親密無間,對學生具有重要影響。可見,梅先生的“從游論”是對孔子的“身教勝于言教”以及韓愈的“傳道、授業、解惑”優良師道傳統的繼承與光大。大師之于大學的價值,正在于使大學教育終達“不求而至,不為而成”之效果。 歐洲中世紀的大學,是與世俗幾乎隔絕的“象牙之塔”。在知識經濟時代,大學作為學術的發源地與人力資本的“源泉”,正逐步走向社會中心,也越來越像是社會的縮影。身處其間的大學生們,受到外部形形色色、良莠不齊的因素影響與沖擊,大師,或許已不再是他們唯一“從游”的對象。然而,校園外的喧囂與紛擾,恰恰反襯出校園內的寧靜與單純,“從游論”也越發顯得可貴。作為傳授與研究高深學問的場所,大學永遠是大學,在某些方面,如遵循現實世界易于淡忘或難以遵循的倫理、欣賞“純研究”等,大學不僅仍是也必須成為“象牙之塔”。而這一切,靠的便是堅守學問、人師世范的大師們。 我想,外面的世界再精彩,也取代不了大學與大師的經典魅力。 看完前面廈門大學鄭若玲教授的一番講解后,想必大家對大學里的大師充滿著無限的遐想和期待,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了解當下國內高校中的“大師”分布狀況,編者選取了五個不同的角度來展現部分中國高校的“大師”分布情況。需要說明的是這五大標準是目前為學界和高校普遍認可的。希望大家能管中窺豹,為自己了解高校的“大師”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。 “大師”有多少? ——探秘部分中國高校“大師”的分布及數量 數據整理、制表 舒迅 國內部分高校師資力量按類分布統計表 大學名稱 備注:上述表中高校的排列順序為隨機,表中所有數據來源于各高校的官方網站和教育部官網,數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,隨著各方情況的不斷變化,最新數據敬請參考具體院校的官方網站,本次數據僅供參考。標“—”表示尚未搜集到該欄的數據。標“※”表示該欄數據為0。數量單位:名。 ① 國家“千人計劃”學者:2008年12月,中共中央辦公廳轉發《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關于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》。《意見》提出,要凝聚共識,充分調動各地各部門的積極性,建立高效工作機制,在中央、國家有關部門、地方分層次組織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。 ② “973計劃”項目首席科學家: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(簡稱973計劃),旨在解決國家戰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學問題,以及對人類認識世界將會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前沿問題。入選973項目本身就是高校基礎科學研究實力和潛力的體現,“973項目首席科學家”的數量反映了各高校的科研實力和發展前景的是否廣闊。 ③ “長江計劃”③特聘、講座教授:為落實科教興國戰略,延攬海內外中青年學界精英,培養造就高水平學科帶頭人,帶動國家重點建設學科趕超或保持國際先進水平,在國務委員、時任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同志的親自主持下,1998年8月,教育部和李嘉誠基金會共同啟動實施了“長江學者獎勵計劃”。“長江學者獎勵計劃”包括特聘教授、講座教授崗位制度和長江學者成就獎。 ④ 國家級教學名師:它是“國家級教學名師獎”的簡稱,為了表彰既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,又能長期從事基礎課教學工作,注重教學改革與實踐,教學水平高,教學效果好的教授,進而推動教授上講臺,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,從2003年起至今,教育部已組織了六屆“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”的評選工作,每屆全國只評選出100名教師。項目名稱 兩院院士數量 國家“千人計劃①”學者數量 “973計劃”項目首席科學家②數量 “長江計劃”③特聘、講座教授數量 國家級教學名師④數量 北京大學 71 61 29 95 16 清華大學 74 55 28 152 15 浙江大學 27 48 20 81 10 復旦大學 35 8 24 92 7 中國人民大學 ※ 7 1 11 6 上海交通大學 35 49 24 95 7 西安交通大學 21 26 22 38 6 哈爾濱工業大學 33 13 15 38 9 南京大學 33 20 24 77 9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33 22 18 30 6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17 10 18 36 3 華中科技大學 11 27 13 66 9 天津大學 14 20 8 33 7 南開大學 10 19 7 45 8 中國農業大學 12 3 9 16 2 武漢大學 16 7 15 46 15 四川大學 13 29 7 31 12 廈門大學 23 30 6 28 6 東南大學 11 17 7 30 6 吉林大學 9 6 3 28 10 大連理工大學 9 8 5 27 4 北京理工大學 9 11 5 22 4 北京科技大學 7 7 3 15 2 東北大學 5 2 2 16 2 同濟大學 13 18 7 21 5 重慶大學 4 7 4 19 4 中山大學 13 9 8 36 9 山東大學 7 16 9 33 9 西北工業大學 19 7 6 17 4 湖南大學 4 12 5 21 4 西南交通大學 11 5 1 9 6 南京理工大學 5 4 3 6 3 中國海洋大學 8 3 6 15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9 4 6 11 3 北京交通大學 7 2 3 9 4 中國地質大學(北京) 9 2 5 3 1 武漢理工大學 2 9 2 8 3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2 6 3 10 4 北京林業大學 4 1 1 4 ※ 南京農業大學 2 2 1 2 2 西北大學 3 1 2 3 4 河海大學 2 6 4 5 3 江南大學 1 8 1 6 ※ 蘇州大學 4 14 1 4 ※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 7 1 3 2 海南大學 1 3 1 ※ 2 貴州大學 1 5 1 1 ※ 西藏大學 ※ ※ ※ 1 1
·上一篇文章:全國百所一流中學集合
·下一篇文章:無
轉載請注明轉載網址:
http://www.022tjhj.com/news/mingxia/121113104757179.htm
相關內容
佚名 |
佚名 |
王晶等 |
佚名 |
佚名 |
佚名 |
佚名 |
佚名 |
佚名 |
謝湘 |